快速导航关闭
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【诗词中的琴棋书画】8首最美琴诗,空灵清明、读之忘俗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3 08:08:19    

琴,不仅是乐器,更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,是一场身心的疗愈与修行。

陶渊明爱琴之深,《闲情赋》云“愿在木而为桐,作膝上之鸣琴”,表达了愿以身化琴。

阮籍“夜中不能寐,起坐弹鸣琴”,王维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”,欧阳修“饮酒横琴销永日,焚香读易过残春”,都将琴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吕渭老“白鸥汀,风共水,一生闲。横琴唳鹤,要携妻子老云间”,更是希望能伴着琴鹤妻子终老云间。

宋代更是形成了“自适”与“体道”为旨归的琴文化,出现“重意轻音”与“大音希声”的哲思认知,赋予琴文化更为深刻的哲学内涵。

琴,在古人心中,绝不只是琴而已。正如雍正皇帝诗中所言,“秋宵噭噭云间鹤,古调泠泠松下琴。皓月清风为契友,高山流水是知音。”

今天,分享8首与琴有关的经典诗词,一起读读吧!

1、最潇洒的琴

唐·李白《听蜀僧濬弹琴》

蜀僧抱绿绮,西下峨眉峰。

为我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。

客心洗流水,馀响入霜钟。

不觉碧山暮,秋云暗几重。


“绿绮”是司马相如的琴名,他也是蜀地人,李白用这个典故,表明了弹琴僧人的来处和琴的珍贵。

“挥手”二字源于嵇康《琴赋》伯牙挥手,钟期听声”,“万壑松”则暗喻了琴曲为《风入松》,同时也是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,令人仿佛听到了那清越宏远的乐声。

而听琴之人心旷神怡,内心宛如被流水洗涤一般清净愉悦,馀音缭绕,和着秋天的霜钟显得愈发清远悠长。其中也暗用了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“高山流水”和“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”,以及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中丰山……有九钟焉,是知霜鸣”三个典故,却仿佛随口吟出,毫无艰涩之意。

李白这首五律写得清新、明快,看似简单,实则立意、构思、起结、承转、对仗、用典都有着巧妙的安排,但却不着痕迹,给人一种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的自然美。

他通过描写琴声和自己的感受,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通过艺术建立的情感交流,隐含着对故乡和知音的思念和眷恋,展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和感悟人生的思考。

2、最哲理的琴

宋·苏轼《琴诗》

若言琴上有琴声,放在匣中何不鸣?

若言声在指头上,何不于君指上听?


这首诗通过问句与反问,以简洁的语言引发了深刻的哲思,试图去探讨琴声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。

苏轼提出:琴声是否来自琴,为何放在盒子中不发声?而若是来自手指,为何我们不直接从手指上去听琴声?这四句诗貌似无理,但实则蕴含着哲理,且源自《楞严经》“譬如琴瑟箜篌琵琶,虽有妙音,若无妙指,终不能发。”

不过佛经里是个譬喻,没有解答。苏轼不仅提出问题,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,更希望跟读者一起审视事物的本质以及存在的意义。

乐器虽然有妙音,但缺乏妙指无法发声,琴和指结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。

这种观点类似于佛经中的“因缘和合”,表示琴和手指之间的相互协作是音乐产生的关键,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相互结合的重要性。

3、最寂寞的琴

唐·刘长卿《听弹琴》

泠泠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。

古调虽自爱,今人多不弹。


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,通过琴声的赞美和古调失传的感叹,表达了诗人孤高情怀和对知音难得的感叹。

开篇"泠泠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"以琴声和松风描绘出一幅音乐之境,琴声的清亮和松风的幽远交相辉映,不仅是对美妙音乐的赞颂,更承载着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清净。

古调虽自爱,今人多不弹”,却将满腔的欣赏与喜悦,转为对当下世人不再欣赏这种典雅古曲的感慨。这种转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,将他的孤高与对艺术的珍视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诗中的琴声,代表了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,古调则象征了他钟情于高雅和纯粹的境界。然而,现实社会的浮华注定了古调不会受到大众的追捧,正如诗人本人,与世界疏离,缺少知音的共鸣。

诗人以对琴声和音乐的赞美为起点,转化为对古调失传和世俗变迁的思考,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,音韵和谐,诗意深远,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,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。

4、最传神的琴

唐·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

昵昵儿女语,恩怨相尔汝。

划然变轩昂,勇士赴敌场。

浮云柳絮无根蒂,天地阔远随飞扬。

喧啾百鸟群,忽见孤凤皇。(凤皇 一作 凤凰)

跻攀分寸不可上,失势一落千丈强。

嗟余有两耳,未省听丝篁。

自闻颖师弹,起坐在一旁。

推手遽止之,湿衣泪滂滂。

颖乎尔诚能,无以冰炭置我肠!


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,李贺《听颖师弹琴歌》有“竺僧前立当吾门,梵宫真相眉棱尊”写的也是他。

韩愈的这首诗,从演奏的开始起笔,到琴声的终止完篇。诗人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,又通过对自己等的坐立不安、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反应,从正面和侧面共同证明了音乐的感人力量。

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,波涛汹涌,层见迭出,变化无穷。上联与下联,甚至上句与下句,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。首联“昵昵儿女语,恩怨相尔汝”就从缠绵和乐瞬间转为幽怨离心,如波浪陡起。次联转向了战场杀敌的英雄气概,第三联再次由刚转柔,但气质却是辽远悠长。然后又变成百鸟齐鸣、啁啾不已的喧闹,凤凰高飞而后跌落的惨痛等等,可谓句句不同,各有特色。

诗人的感情也随着音乐表达的情绪跌宕起伏,仿佛一瞬天堂、一瞬地狱,欢喜悲苦都随着琴音而变化,令人感同身受,更令人对颖师高超的琴技倍加向往,无怪乎被称为“摹写声音至文”。

5、最热烈的琴

西汉·司马相如《凤求凰 / 琴歌》

有一美人兮,见之不忘。

一日不见兮,思之如狂。

凤飞翱翔兮,四海求凰。

无奈佳人兮,不在东墙。

将琴代语兮,聊写衷肠。

何时见许兮,慰我彷徨。

愿言配德兮,携手相将。

不得於飞兮,使我沦亡。


这首诗没有直接写琴,却是借琴高歌、倾诉爱慕的经典之作,表达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。

诗人以“凤求凰”为通体比兴,自喻为凤,比文君为凰,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,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,旨趣的高尚,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。

全诗言浅意深,音节流畅明亮,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,融合了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,后世千百载都无法逾越。

后人根据故事与琴歌,谱成了经久不衰的琴谱“凤求凰”,至今传唱不已。

6、最高邈的琴

唐·李颀《琴歌》

主人有酒欢今夕,请奏鸣琴广陵客。

月照城头乌半飞,霜凄万树风入衣。

铜炉华烛烛增辉,初弹渌水后楚妃。

一声已动物皆静,四座无言星欲稀。

清淮奉使千馀里,敢告云山从此始。


琴歌,即听琴有感而歌;“广陵客”代指琴师,出自古琴曲《广陵散》,魏嵇康临刑奏之;“渌水”、“楚妃”都是古琴曲。


李颀的《琴歌》,细腻地描绘了一场琴音与情感的交融。此夕月色凄寒,银霜满树,寒风吹衣,夜色冷寒。然而,有酒有琴有知己,宾主欢聚,其乐融融,纵然秋气再凛然,心中却是温暖的。

广陵客初弹《渌水》后《楚妃》,在琴声的引领下,观众陶然沉醉,满座皆静。场上的一切似乎都消失了,时间似乎也被凝固了,世界变得变得静谧而安宁。诗人也已经忘却尘世的烦恼,沉浸在纯粹的音乐之中。

一曲终了,众人似忘尘世,恍然自失,诗人也在琴声的启迪下,思考着自己的人生。希望能逃离这喧嚣的尘世,回归到山水之间,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

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,在音符的跳跃中,诉说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俗喧嚣的反思。

7、最豪放的琴

唐·孟浩然《听郑五愔弹琴》

阮籍推名饮,清风坐竹林。

半酣下衫袖,拂拭龙唇琴。

一杯弹一曲,不觉夕阳沉。

余意在山水,闻之谐夙心。


孟浩然开篇用阮籍比郑愔,用“善饮”和“竹林”两个共同特征,暗喻了两人志趣相投,又都与竹林七贤一样孤傲高蹈。

两人纵情豪饮,郑愔半醉之时,甩下挽起的长袖,拂拭干净龙唇琴上的灰尘准备弹琴。饮一杯美酒,弹一曲妙音,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夕阳西沉。

“龙唇琴”本是汉代名琴,传说它曾在一个大雨之夜忽然消失,三年后却又在同样一个雨夜,化作黑龙飞回。在诗中用它来暗示琴的名贵。

郑愔的琴声也引起了诗人的共鸣,如同高山流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,都是品性高洁,寄情山水,不愿仕进之人。

孟浩然通过对听琴的描写,勾划出一位善琴好饮,放浪潇洒,飘然出尘的高士形象。尤其是“半酣下衫袖,拂拭龙唇琴”的细节,更令郑愔豪放旷达的形象呼之欲出。

同样,诗人也将自己的高洁折射在郑愔的琴艺和山水志趣中,达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纯粹这种超脱尘俗的思想境界。

8、最清寂的琴

唐·白居易《船夜援琴》

鸟栖鱼不动,夜月照江深。

身外都无事,舟中只有琴。

七弦为益友,两耳是知音。

心静声即淡,其间无古今。


这是一个孤独的夜晚。

鸟儿在枝头栖息,鱼儿在水中休憩,那轮皓月浸在幽深的江水里,仿佛也入了鸟儿和鱼儿的梦。白居易独坐在船舱中,孑然一身,身心澄净,只有一把琴相伴。

那么,就弹奏一曲吧!七根琴弦就是最知心的朋友,双耳就是自己的知音。心宁神静,当然恬淡自适、琴我两忘。所有的忧虑与杂念全都被抛出尘外,哪里还会管什么世事,什么古今!

这首诗极清、极淡,却也蕴藏着极深的孤独。诗人独处于小船内,船外是一望无际的江水,是无边无际的黑暗,是鸟栖鱼定的静寂,是大千世界唯我一人的寂寞。

然而,有一轮月能照见纷乱的内心,有一把琴能弹出自己的心声,有一双耳朵能在自己进入空明的境界时,倾听到来自自己的声音,这难道不是最好的“自适”吗?